EN

达学堂·答疑讨论

Q:即用型P40抗体在使用过程中变色是怎么回事?抗体由浅绿色变成了天蓝色,即用型抗体本身。

答:要问一下抗体公司的人,是不是在里面加了凝胶,凝胶沉淀以后颜色变浅了,一开始的时候颜色比较深一点,和抗体保存液里面的成分有关。

Q:我们买的迈新的TFE3即用型抗体,在罗氏GX机器上8.5修复一个小时,一抗32min。在dako omnis机器上9.0修复一个小时,一抗30min,二抗20min还增强了的,都没有做出来,我们下一步可以怎么改进来做出来?

 答:一个小时没做出来,修复时间很长了,修复的温度低,机器上可能没有达到98度。会不会是高原地区,那样可能会有影响,温度达不到。平原地区一个小时还没做出来,可能是抗体的问题了,让抗体公司的人来解决一下。

Q:实验室一抗孵育时间和温度把控。例如温度较低时,为了得到效果较好的染色,孵育时间最大限是什么?

答:很早以前报导有36个小时的、72个小时的,有冰箱过夜的。现在一般时间都不长,手工项窒温30-60分钟、1个小时还有2个小时的。温度和时间成反比,时间长了呢,温度要低一点。但是具体也要看抗体,有些抗体温度再低也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Q: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类抗体,所谓的重排(组)抗体,这些抗体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相比,哪种抗体更好?

答:不太了解。

抗体(来自文献)

1890年冯˙贝林(von Behring)发现了抗白喉毒素血清,发明了人工被动免疫,并提出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在后续漫长的抗体研究中,人类相继发展出三代抗体制备技术:

①第一代抗体:以抗原免疫高等脊椎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

②第二代抗体:由杂交瘤技术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鼠、兔为主)

③第三代抗体: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基因突变技术改造某种抗体的基因编码序列,生产出的性能更优越的抗体,也称为基因工程抗体或重组抗体

 

       单抗的出现及其显著的优越性(特异性高、蛋白类天然产物等特性)使其在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受到人体的强烈排斥。第三代抗体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鼠单抗的异源性导致的排斥反应。

从最初的人-鼠嵌合抗体将人源化比例升到60~70%,到通过CDR嫁接技术产生的人源化比例更高的人源化抗体,再到由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全人抗体,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着抗体的质量及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基因工程除了可获得全长抗体,还可获得抗体片段——小分子抗体,例如单链抗体、Fab片段等。这些小分子抗体由于其独特的分子量小、组织渗透性强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重组抗体的制备:

1.人-鼠嵌合抗体。用人抗体恒定区基因与小鼠单抗抗体可变区基因组合表达,形成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区域占比在60-70%。

                             

2. 人源化抗体。因为嵌合抗体仍然有较大比例的鼠源性区域,在临床实践中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排斥反应。为了进一步降低鼠源性区域,产生了CDR嫁接技术(CDR grafting),该技术仅仅保留了鼠源单抗的可变区CDR区域,其他区域是人源的,得到的人源化抗体的人源化比例可高达80-90%。此处科普下CDR区域,它是抗体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s,CDRs),是与抗原分子上的表位氨基酸相互作用的区域,也称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后续科学家们又发展出表面重塑技术,即对鼠源抗体的可变区进行表面残基的修饰处理,以降低其免疫原性。

3. 全人抗体。人源化抗体虽然显著降低了异体排斥反应,然而并未完全消除,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使得科学家不断进行探索。近年来人们将核糖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抗体药物的研发,使得制备全人抗体成为可能。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是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将编码抗体可变区的基因片段与噬菌体表面蛋白的编码基因融合(插入信号肽与衣壳蛋白基因间),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呈现在噬菌体的表面,利用特定蛋白/抗原进行筛选获得高亲和力可变区的抗体片段。当使用人源的免疫细胞(或组织)得到的人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构建噬菌体库,然后利用特定抗原进行展示库的筛选,即可获得针对某抗原的人源抗体片段及对应基因序列,最后通过体外蛋白表达及筛选可得到包含人抗体重链和轻链的特异性全人抗体。

 

4. 小分子抗体

通常我们所说的抗体是全长抗体,包括了轻链和重链全长,全长抗体分子分子量在150~196kDa之间。这么大的分子量在实际运用中常遇到组织渗透性差、易降解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开发出分子量小、结合力强的抗体片段,如单链抗体、Fab抗体等。

 

4.1 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由抗体的重链可变区与轻链可变区连接而成,分子量仅全长抗体的1/6,具有很好的组织穿透性,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单链抗体由于保持了全长抗体轻链和重链的可变区,其抗原结合位点没有变化因此仍具有良好的结合特异性。另外,单链抗体的多肽接头可根据需要设计为其他位点如金属螯合位点、连接药物位点等,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4.2  Fab片段(antigen binding fragment,抗原结合片段)保留了抗原结合区域,分子量是抗体全长的1/3,具有较好的组织渗透性,同时因为其没有Fc段故免疫原性低,常用作导向药物载体及显影等。

                                    

4.3 多价抗体是能结合多个抗原的抗体,是联合基因工程技术和化学偶联技术制备的一种新型抗体。目前关注较多的“双特异性抗体”,能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能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和杀伤性T细胞表面抗原的双特异性单抗,可以促使这两种细胞彼此靠近,利于杀伤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起到促进治疗的作用。

                             

重组抗体除了人源化这一显著优点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优势?

目前应用于IHC的重组抗体不知是哪些,只有生产厂商自已知道,具体有哪些优势还不好说,......

Q:TMA的切片有买了吗?

答:TMA切片目前从MMPA上对于一些分子检测有一些切片,但是在市场上很难获取到。

Q:患者要求切白片出去做检测,我们切白片用普通片子还是黏附载玻片,切片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答:切片目前外送有2种。一种是患者过来切,在基层单位是非常多的,如果切的片子比较多,一是做分子检测,如果明确是做分子检测的,液态的,刮下来的,这个时候用一般的片子就可以了。第二种是如果涉及到PD-L1检测的,建议一定要用防脱玻片,尽量用阳离子玻片来进行黏附,可能效果会更好,可以防脱。

Q:阴性对照是用IgG4吗?

答:是的,阴性对照试剂本身用的就是这个。

目前在第28页, 共有88页, 共有615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2627282930 下一页 末页 跳转到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内容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展会信息
达学堂
产品技术支持
达学堂·答疑讨论
达学堂·精选直播
达学堂课堂笔记
产品中心
智能包埋盒打号机
智能玻片打号机
全自动智能染色封片系统
全自动智能染色机
自动组织脱水机
冷冻切片机
轮转式石蜡切片机
全自动封片机
耗材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